close

眨眼是個很普通的動作,但透過觀察眨眼變化卻可以窺視大腦內的多巴胺運作情形。

cat-1333926_1920.jpg

(圖/Pixabay)

 

眨眼的功能是保護眼睛、清除角膜表面的異物,讓角膜保持濕潤。 一般成年人眨眼平均大概是15次左右。如大家所知道的,人們眨眼的頻率並不是固定。當人們講話、遇到對喜歡的人、進行記憶、心算的時候,眨眼的頻率會增加。 而在閱讀、做白日夢、費眼力的作業時,眨眼的次數會減少。


眨眼反應了大腦的運作。
 

大腦會根據外在的刺激、本身的自我狀況,進行調配。遇到重要的訊息時,大腦會調控眨眼的時機,在重要訊息接收了才開始眨眼,避免訊息因眨眼而有0.2秒的遺漏。隨著時間的過去,眨眼的頻率開始增加,可依此推估個體出現疲勞,減低了抑制眨眼的能力。

 

科學家發現眨眼跟大腦的多巴胺活動有關。腦中多巴胺的運作,掌管了注意力、獎勵選擇。腦中多巴胺調控有問題的疾病,可以觀察到在眨眼動作上,與一般有些不同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,有部分的原因是前額葉多巴胺的調控有些問題。
 

對於 #ADHD 的個案來說,在做注意力測驗時,眨眼的頻率增加的速度比一般人還要快,表示抑制眨眼的控制能力隨著時間過去,ADHD 小朋友在這方面下降的比較快。同時也發現ADHD 的小朋友跟典型小朋友比,在不同作業當中,眨眼的頻率變化比一般人少,顯示ADHD 小朋友在不同作業上,注意力的調配比較差,不易跟上改變。如果刺激呈現的間隔介於3-5秒之間時,ADHD表現跟一般小朋友一樣,反之過短、或過久的間隔都會讓ADHD的表現比一般小朋友差。當ADHD 小朋友接受藥物治療後,在有回饋的條件下,眨眼的頻率會提昇,反映出藥物的效果。

 

眨眼跟呼吸一樣,是可控制的不可控制行為。相較於昂貴的fMRI影像學檢查,自發性眨眼,是一個很簡略但可讓我們可以窺探大腦多巴胺運作狀態的身體觀查。透過對自己生理信號的觀察,留意眨眼頻率的變化,我們就能粗略的覺察自己或小朋友當下腦子的運作的狀態,根據腦子的運作狀況,即時給予調整,讓自己或小朋友選擇最佳處置了。

 

延伸閱讀─多巴胺和過動的關係:注意力是一把探照燈

 

參考資料:
Groen, Y., et al. "Blink rate and blink timing in children with ADHD and the influence of stimulant medication."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124.1 (2017): 27-38.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眨眼 注意力 多巴胺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神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