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意力改善後,#動機 並沒有提昇,小朋友該怎麼繼續加強?其實, 要提昇動機,不是要問小朋友該怎麼加強,而是要問到底大人忽略了什麼才會造成這樣?有哪些強處沒有發覺,沒有擅場的機會?

 

小朋友從來不缺動機的問題。特別是 #注意力不足過動症 #ADHD 的小朋友。他們會研究旋轉椅,不斷的實驗用多快的速度好讓身體感到舒服。而且,他們會積極探索環境,幫你發現地板哪一塊木頭比較響,很熱心的跟你分享他的研究結果。。

ADHD 小朋友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, 對事物充滿興趣,有著充分的學習動機。可是隨著年級的增加,卻逐漸發生改變,從很活潑到還好、還可以進步一些、最後落得不聰明、上課睡覺,陪讀等畢業文憑的地步。為何一個從來就不缺動機的小朋友,到最後變成毫無動機的狀況?是他不聰明嗎?

這並不是小朋友不聰明,聰明是一種智力的表現。依據多元智力理論 H. Gardener 的說法,智力是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或創造結果的能力。Gardner 把智力能分為7種。每個人都有這7種能力,不同的組合可以有不同的差異,適合不同的情境。例如:語言智力好的適合當法官、外交官。身體、動作能力好的,可以當運動員,演員。人際能力好的,可以當說客。這可以說明為何有人領有博士學位但卻找不到工作,而不聰明的卻可以成為有魅力的領導者。因為每個人的資質不同。

基於 H Gardener  #多元智力 觀點,在教導普通教育無效的小朋友時,特殊教育老師會去發掘小朋友的強處,調整環境的限制,透過小組討論、作中學(hand-on learning 的方式,來讓學生發光發亮,重新拾獲信心。

一些家長對於特教老師,有時會誤把特教老師當做免費的補習老師,要求老師全力訓練小朋友跟一般孩子一樣。然而,期待這樣,特教老師的發掘優點的專長無法發揮,反覆練習,苦苦追趕的結果,小朋友就算趕上了,也只是跟別人一樣好,對小朋友來說一點成就感都沒有。而且,看到別的小朋友在那邊輕鬆的休息,沒有成就感之外,更犧牲了自己的玩樂,小朋友更不會想繼續下去,老師、小朋友都會很痛苦。

如何提高動機?可以向特教老師學習。重點是不是如何改變小朋友。而是大人如何讓小朋友的動機在這幾年的學習當中消失了?如何避免繼續傷害小朋友的動機。
減少對孩子的傷害,移除「「吾心信其可行,則雖移山填海之難,終有成功之日」這種用念力的作法。當小朋友注意力改善,建立安全的學習環境後,基於事物的好奇的本性,小朋友能重新選擇自己的擅長的地方,當他的優點能被看到,小朋友就能自動繼續前進學習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神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